第18章 唐太宗的幽冥之旅(3 / 4)

悟空修真路 德明山居图 2542 字 12个月前

和“渊”字的通而用之,得到“泾”字。忌讳“李渊”,所以用“泾”来代替。龙潜于深渊,老处于浊世,泾河,正是其所应在之处。

只是太宗化家为国,错误地声称是拯救父亲之危,却无法拯救天理的惩罚。在玄武门埋伏甲兵,密言淫乱后宫,却自称功高不赏,不得已而有六月四日之举,实际上是劫父杀兄夺得天下,与杨广如出一辙,这也是隋朝灭亡的延续罢了。

杨广以十三年而亡,世民以十三年而死,也是理所当然。他收纳巢刺王妃而矫诬续嗣,夫妇、父子、兄弟之伦常,几乎沦丧殆尽。实在是不如李氏捐生投环,为妇道没有亏欠;刘全拼死进瓜,为夫纲没有缺失。难怪会夺走王姬之魄,生死之间让骨肉重逢,使得夫妇、父子、兄妹如同莲蒂重开,团聚一室。

至于太宗举刀相向,兄弟之间的情谊,已然消失殆尽,甚至波及到妹妹。这阴阳果报,丝毫不差。所以借太宗之口,发出这样的旨意,说:“朕回阳世,惟答瓜果而已。”南瓜,南属离,离属心。意思是只要心地光明,就会有结果作为回报。《诗经》中说:“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李。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李氏投环,刘全顶瓜,就是投以木瓜;翠莲借尸,玉英下降,就是报以琼李。男女,即阴阳之道;赠答,即果报之理;永以为好,即使死了也可以重生。与那些私自增添二寿,假借一库的行为相比,虽然回生却仍然如同大梦一场,相差何其之大啊!

然而太宗毕竟只是一场梦,并非真的死亡,一切地狱的景象,都是他心中自己所设想的,所以诸位大臣在他回阳之际,问道:“陛下有甚放心不下?”这是真实的记录。读到东西将相一齐启奏道:“陛下前朝一梦,如何许久方觉?”“一梦”二字,显着明白。按:太宗二十九岁登基,改元贞观,享年五十三岁。实际上在位二十四年,起初并非三十三年。如今称贞观一十三年,上面加二,事情似乎有些错误,却不知其中原有妙义。因为高祖李渊在位九年,实际上是太宗通过宫掖诈谋,劫制窃踞。所以武德年间虽然拥有虚位,而贞观年间已经预先擅掌神器了。把武德的九年移过来,加在贞观的二十四年上,岂不是三十三年吗?一加一为二,二加一为三,三三正好得九,所以加二画,就已经得到加九年的意义,这也是仙师加笔的精妙之处。取十三年作为地府之游,是为了模拟隋朝灭亡的延续;加二画以显示暗中窃取的权力,是为了表明无父之隐。等到后来玄奘历经十四年而返回,已经在虚加之外,太宗应该来不及见到他,所以以三十三年的在位时间,结束自西返东,以序经度世之局。

德明山居图云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谈论治国之道的人,推崇唐朝的贞观之治,几乎达到了刑罚废弃不用的地步,然而根本既已亏损,一切枝叶都是虚假的,修道之人,要修心炼己,以求大道。倘若欺罔诈伪,寸心难安,那就是自己制造地狱。所以老龙听从鲥军师,放心无忌,而难逃一剑;唐王求崔判官,放心不下,而虚添二画。与那悟空放下心,打入森罗殿,自己勾去死籍,并除掉十类的情况相比,虽然同样是梦却有不同的觉悟。如果能够了道而放下心,就必然如同悟空那样明确消除死籍,进而竟然可以登天;如果不能了道而放心不下,就想要如同太宗那样暗中增添生期,而难免陷入地府。天堂地狱,全凭心所在。从丹道视角来看,这段内容寓意深刻,充满了对修行的启示。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首先,文中所讲阴阳感应之道如男女赠答之理,强调了阴阳平衡与相互作用在修行中的重要性。阴阳和谐对应着修行中的平衡状态,只有保持这种平衡,才能实现修行的进展和成果的回报,正如有感必应、有果必报一般。

唐太宗的地府之游,可视为修行者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探索。地府中的种种景象,皆是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