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唐太宗的幽冥之旅(2 / 4)

悟空修真路 德明山居图 2542 字 12个月前

万民敬仰、名垂青史的伟大帝王。而那两位忠心耿耿、坚守宫门的将军,也一如既往地忠诚守护着皇宫的安宁,为大唐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成为了大唐盛世中不朽的传奇。唐太宗入梦,以此阐明阴阳感应之道,也就是男女之间赠答之理;有感应必然有回应,有结果必然有报应,丝毫不差。唐高祖曾梦见自己身死,坠落在床下,被群蛆所吞食。智蒲禅师将此解梦为亿兆民众趋附之象。

太宗的这个梦,此前未曾听闻过。然而白天之所作所为,即是夜晚之所梦。地府之游,难道不正是“贞观”时期那些幽隐之事的反映吗?幽隐之恶,产生于心中而在梦中显现,此处正应该提出“心”字作为主旨,以此可见人心之险恶,便成就了地狱之险恶。如影随形,不可泯灭。

“太宗在一片渺渺茫茫之中,独自一个人,惊慌失措,难以寻找到道路;急忙写下私书寻求庇护;见到鬼门关便有先主李渊以及兄弟前来索命;为鬼龙公案进行辩解;在生死簿上添注内容;游观地府,心中充满悚惧;经过十八层地狱,心中惊恐惨然;亲眼目睹奈河桥,心中又惊惶不安;来到枉死城,心惊胆战;看见一伙鬼魅拦住去路,慌得无处躲藏,向崔判官求救,借相良的金银贿赂以求免罪;看到六道轮回,判官叫太宗明心见性;直到阴司里没有冤恨之声,阳世间方能享受太平之福;凡是各种不善之处,都可以一一改过。”这才归结出正旨。可见在阳世间不做不善之事,那么在阴司里自然就没有地狱之险恶了。处处都是从心上进行描写,而所呈现的都是太宗平日里的所作所为、那些问心有愧难以心安之事。阴阳之间的感应之道,恰如男女之间的赠答之理。只要有所感,必然会有应;只要有结果,必然会有回报,丝毫不差。唐高祖曾梦到自己身死,坠落在床下,被一群蛆虫所吞食。智蒲禅师将此解梦为亿兆百姓趋附之象。

继续阅读

最具提醒之处在于,“众多冤魂索命,判官道:‘陛下得些钱钞与他,我才救得你。’太宗道:‘寡人空身到此,那得有钱钞?’”这正所谓“万两黄金将不去,一生惟有孽随身”啊。判官说得到些钱钞就可以救,难道真的能救吗?正说明此处钱钞不可到达,用不上,又如何能救得了你呢?下面借相良的金银,难道真的可以借吗?正说明在阳间作恶就会有恶报,作善就会有善报,一到阴司,帝王的十三年,反而不如匹夫的十三库;帝治的十五道,反而不如匹夫所寄存的一库。精妙之意都在反面,读者千万不要拘泥于文字表面!就会知道相良夫妇所积累的,是斋僧布施的善果,并非全是金银纸钞,自然就可以明白。

太宗因为老龙的缘故而陷入大梦之中,一到鬼门关,理应撞见老龙索命。为何却劈头撞见先主李渊以及兄弟等人,而没有见到老龙呢?

隋朝纲纪不振,天下之人共同追逐政权。高举义旗铲除残暴,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名正言顺。奈何采用裴寂的诡谋,派遣隋朝宫女去侍奉高祖?以逼迫之势让高祖顺从,使父亲陷入不义之地,违背了不犯上的本分,有干犯皇纲之嫌。冥冥之中的惩罚,那些谋臣辅佐之人,实际上是相互促成了此事。高祖广施恩泽,却在行为上失于检点,这就如同老龙被鲥军师所误导。而违背天时克扣雨量,云雨之差失了时机,惧怕天刑而遭到慧剑之斩,岂不是理所当然!

泾河之龙,实际上就是李渊,所以称之为“老”。“雨水共得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隐括了“李渊”二字。解析这两个字:三横为三尺,三直为三寸,“四”与“三氵十八子”合起来为零四十八点。又合并凑用,像“四”字的形状,分并各算,成四六二十四之数;合之“三氵八字”,为三八二十四数;共同组成四十八点。去掉“李”字的“八、子”,为克八点;去掉“渊”字的三直,为克三寸。所剩余的“李”字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