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从慎重开始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 第713章 新物面世(为盟主开门送快递的加更)

第713章 新物面世(为盟主开门送快递的加更)

 热门推荐:
    王琼拿着账本,跑来找严成锦“贤侄啊,陛下巡狩,户部想跟商会借点银子。”

    陛下自费三十万两,需补二十万两。

    国库周转不开,王琼便想到,可以来良乡商会打欠条。

    严成锦道“何时归还,谁归还?”

    还有两张欠条的银子,没有还给商会。

    王琼一时语塞。

    朝廷还欠着商会的银子。

    “快了,等李兆番把银子运回来,世伯先安排商会的银子。”

    “不借,世伯请回吧。”

    严成锦头也不抬。

    王琼傻眼了,以前帮严成锦整理衣裳都好使,这次此子软硬不吃。

    但想到礼部和司礼监找要银子,他上哪儿弄去?

    王琼看到严成锦的图上。

    写了许多字,还画着他看不懂的线。

    地上,更有数不清的彩色水墨画,下人正拾起来。

    “贤侄琢磨陛下巡狩的事?”

    陛下想南下,无非想看探访民生,但又远在京城,不能亲视。

    治理天下,是需要巡视的。

    不然,即便出了叛乱,也还蒙在鼓里,后世有飞机,大佬视察各地方便。

    但在大明,这是历代天子也无法解决的问题。

    “本官想拆除中书舍。”

    王琼察觉到什么“你、你又想改制?”

    三日过去,弘治皇帝似是和百官置气,也似是回避百官,不上朝了。

    听说严成锦赞成陛下南巡。

    百官中不免有了声音。

    谢府,湖心亭榭。

    谢迁面上不满“陛下巡查江南,百官反对,唯独严成锦赞成。”

    刘健一脸疑虑。

    李东阳道“小婿虽胆小谨慎了些,可识大局。

    问明陛下巡狩日期,必会有所动作。”

    只是,这家伙的嘴巴,就如同他的姓氏一样。

    “不错。”刘健看向旁边的扈从“严成锦这两日在干什么?”

    眼瞎了一只,弘治皇帝派了锦衣卫,护卫左右。

    “属下不知。”

    这个锦衣卫是千户杨礼的人,与千户叶准分属两个编制。

    谢香灵走过连廊,看见刘健和李东阳,上前问安,却听谈论严成锦。

    “刘伯伯和李伯伯是问严府?香玲正从严府回来。”

    “严成锦在做什么?”

    “作画,有许多画作,爹要查严府吗?”

    谢迁摆摆手让她离开,面色陷入了沉思。

    作画干什么?

    这时,下人跑来禀报“老爷,严大人来了。”

    很快,严成锦来到亭榭中“本官想到打消陛下南巡的法子,需三公谏言。”

    何能抱着一本大册子,堪比半张书案。

    刘健狐疑接过来,翻看几眼,顿时,惊讶得眉头一挑。

    “这是什么?”

    李东阳和谢迁同样惊讶。

    这本册子上,有精美的插图,在插图旁,还有写着一行大字

    特大喜讯,京城南部的新宅地基竣工!

    下方,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匠人和力役,辛苦劳作,马车拉着巨石。

    赫然,是京城外新建的宅邸!

    翻一页,又有大字

    悬壶济世,昨日惠民药局看诊人数破两千!

    下方,是惠民药局的彩图,病人排队,门上挂着惠民药局几字。

    一副病人瞧病的景象,浮现在三人的脑海中,宛如就在眼前。

    比邸报清晰了十倍!

    李东阳不禁抬头“这是?”

    严成锦平静道“报纸,亦称新闻。”

    如今的技术,还无法制造出相机,只能用画师的彩画来描绘。

    皇帝和百官,可以通过报纸来知晓各地民生,消减信息差。

    士绅也能凭报纸,窥探各地的商机,促进大明经济发展。

    在上一世,在网络没发达前,百姓最爱看的,就是报纸。

    “请三公将中书舍,拆于御史衙门,绘制各地新闻,传回京城,也流通坊间。”

    中书舍的人,能写能画,正好当新闻记者。

    留在在宫中,浪费皇粮。

    “新闻业,可令大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陛下和诸公闲暇时,可以看看新闻。”

    李东阳冷静下来“中书舍人,为诸公恩荫子弟,他们岂愿离开京城?”

    改制就算了,可动到诸公儿子的头上。

    诸公能同意?

    刘健点头,中书舍有许多重臣的子弟,谋一份生计。

    “下官告辞。”

    严成锦转身走了,这等得罪诸公的事,刘健三人决定干不干。

    不干,陛下就会南巡,如何定夺,与他无关。

    大清晨,上朝。

    弘治皇帝虽然来上朝,但面上依旧有些不悦。

    诸公如同弘治皇帝置气般,面色凝重,一愁不展。

    “南巡之事,筹备得如何了?”

    刘健和李东阳回过头,看了严成锦一眼,发现此子没打算开口。

    “老臣有话要说!”刘健沉声。

    李东阳和谢迁也一同站出来。

    弘治皇帝看见刘健从袖口掏出一物,疑惑“这是?”

    “此物,可在千里之外,知晓各地详实府事,与疏奏和邸报不同。”

    弘治皇帝只是看了一眼,却震惊住了。

    各地传回疏奏,只有文字描述,很难知晓是什么样的景象。

    眼前,一副彩绘配上文字,活灵活现,在脑中浮现景象。

    看一眼,就知道是京城,有高耸的城墙,还有驻守的禁卫,熟悉…

    “这是?”

    将弘治皇帝一副沉迷的样子,百官好奇又疑惑地看过去。

    萧敬将呈下来时,偷偷瞄了一眼,这比厂卫汇报还清楚。

    诸公看完后,皆露出骇然之色。

    顿时,喜爱上了此物。

    云南距离京城万里,民生疾苦,到底有多疾苦,想象不到,可要是有新闻,就一清二楚了。

    王鏊动心道“刘公,此物究竟是?”

    “是报纸,陛下不南巡,也能通过报纸,知晓江南一切,”

    弘治皇帝蹙眉“此物从何而来?”

    刘健知道此物比邸报好用,“严成锦所制,臣想请乞,将中书舍人下放至府州县,传各地新闻,流通于大明。”

    他们处理的疏奏,正是各地传回旱灾、兵灾、百姓民生和惩治贪官的消息。

    换言之,要处置,就需先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有图为作证,比单凭文字描述更详实。

    李东阳去孔庙祭祀一次,深有体会,不去山东,仅凭一封疏奏看不出来。

    报纸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弘治皇帝看向严成锦,狐疑“严卿家为何不亲自呈给朕?”

    严成锦微微抬头“因为此物,需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