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富甲一方

 热门推荐:
    “少爷,那书生没走,在良乡卖字画呢,还给人写信读信。”何能走进正堂禀报。

    这两日,他去良乡盯梢,海瀚在藏书馆门前支起地摊,给人写字。

    还真有生意。

    良乡的流民中,有不少壮丁去了海南,家眷托海瀚写信捎去海南,一封信给两分纹银。

    严成锦呷了一口白开水,放下茶杯“这两日,良乡有船要南下?”

    “谢会长说,三日后,要运一批粗布和铁具下海南。”

    何能明白,为何少爷如此上心从海南来的书生。

    这书生看似平平无奇,写的字画也不出众。

    但,少爷似乎认得此人,只是,此人似乎把少爷忘了。

    严成锦犯难了,若打断海瀚的腿,丢上海南的商船,必定会引起言官的注意。

    海瑞,是后世千千万万人的榜样。

    记得上一世,他常常出没在高分作文中,若没了他,后世写作文,岂不少了很多素材?

    就这样人没了,本官的名声不就遗臭万年

    思来想去,严成锦想到了一个办法。

    “备轿,去良乡。”

    ……

    良乡,藏书馆前。

    海瀚轻叹一声,今日卯时至今,还未开张,没人写信了。

    梁中一直在海瀚旁边卖烧饼,也请海瀚写过一封信给儿子,梁十三。

    “秀才,若无处下榻,可去良乡寻张大人,住到流民棚去,不用花银子。”

    海瀚心中微动,住得穷困潦倒些不重要,只求在京城备考。

    他来到良乡衙门,求见张贤。

    张贤微微蹙眉,苦涩道“良乡的草棚,是为收留流民所建,若被书生侵占了,流民便无处安置。”

    吃住稳定后,家家户户都使劲生育。

    家里有男人的,都添丁了,本来堪堪够住的草棚,竟有些安排不过来。

    黄册上的人口,暴涨了一堆。

    但良乡才巴掌大的地方,能收的土地,都收了。

    剩余的地,要么是石头山,难以住人和耕种,要么是良田。

    海瀚微微躬身,惭愧道“学生冒昧,岂可占流民的立锥之地,汗颜,汗颜!”

    严成锦走进衙门时,海瀚正从衙门里出来,见了他稍作一揖,便准备背着竹箱去牙行。

    “本官有事找你。”

    来到衙门旁的小院,

    海瀚拘束地站在一旁“不知大人找学生何事?”

    “你回海南一趟。”严成锦道。

    “学生千辛万苦来京城,正是想考取功名,怎能折返回海南?大人、大人为何如此执意,学生哪里得罪了大人?”

    海瀚憋红了脸,小心翼翼道。

    早料到了会这般,严成锦早已做了准备。

    从袖口里抽出一封信,叮嘱许进忠,在琼州府给海瀚找个老婆,管他是谁,反正生的儿子叫海瑞就行。

    他一脸郑重“这封密信,需你送回海南,交给许千户,不可泄露他人。”

    海瀚跟在许进忠身边,当过翻译,知道许千户与朝廷常有密件往来。

    毫不犹豫,就将这封密信收入怀中。

    “既是朝廷之事,学生当义不容辞,只是大人为何不让官差,送给许千户?”

    严成锦道“官差不可信,本官只信任你。”

    这样的智商,很难考上进士啊。

    若是王守仁,一眼就识别出来了。

    “你再进京时,本官向陛下请旨,让你入国子监。”

    海瀚助朝廷平定黎乱,功不可没,但朝廷却没有给他封赏,请旨让他入国子监,也不算太难。

    这一日,风和日丽。

    王不岁匆匆忙忙来到严府,道“少爷,乔新元想收购咱们丝绸工坊。”

    “乔新元是何人?”

    严成锦自认为背下了朝中官员的名讳,没有乔新元这号人。

    “这人是晋商中的第一富甲,拥有的银两,比朝廷还多。”王不岁怕他不懂,打了个比方,道“若按咱们良乡的盈利算,咱们还要五年,才能追上他。”

    从乔新元拥有的门铺和商号,王不岁大致能算出来。

    严成锦看了眼良乡送来的账本,这几月,良乡的进账趋于稳定,这是极其危险的信号。

    以如今良乡商会的收入,极难追上晋商、徽商和潮商。

    开放丝路后,在山西的晋商,获得极大的好处。

    有传闻称,明末的时候,晋商曾帮助满清灭了大明。

    明朝是资本初露的朝代。

    银子始终掌握在十大商帮手中,穷人愈穷,富人愈富,两极分化严重。

    严成锦要将良乡商会,推向大明第一商帮之位,掌控坊间的钱银。

    正是要将商帮掌控的财富,夺过来,避免被商帮支配。

    否则,一个财力足够强大的商帮,就可以左右大明的存亡。

    在朝廷当再大的官,也无卵用。

    起义的人,得到大财阀的支持,大明就玩完了,就如同后世,某国选举般。

    大明如今的种种举措,各大商帮都得到了好处,碰撞在所难免。

    而当下,以良乡商会敛财的速度,显然追不上晋商。

    严成锦想过,开采煤炭来卖,但天下露天煤炭最多的地方,在山西,那是晋商的地盘。

    要增加收入,就得扩大银两的来路。

    大清早,

    严成锦的轿子刚在午门落下,便有一官员走上来“本官乃户部右侍郎焦芳,严大人还请借一步说话。”

    焦芳眯着眼睛,望着严成锦。

    严成锦道“大人莫不是想要贿赂?本官从不收贿钱,还是免了,我要上朝了。”

    焦芳脸色微微一变,让旁边的言官听去,那还了得。

    还不等严成锦说话,他介绍身后一人道“这是本官妾室的宗亲,找你有事。”

    事实上,所谓的妾室,也是前几日才过门。

    乔新元微微拱手“学生乔新元,王掌柜应当于严大人说了,学生想买良乡的丝绸工坊。

    昨日,未等到王东家的准信,学生就直接来找大人了。”

    将吏部右侍郎焦芳拉来,这是逼迫本官强卖?

    焦芳在正德年间,极为有名。

    他与刘瑾勾结,共同执掌朝堂,权势滔天。

    正是得益于他的帮助,刘健、李东阳三人劝谏屡次无果。

    想不到,乔新元竟能搭上他的船。

    严成锦想了想,道“工坊不卖,本官要上朝了。”转身走入宫里。

    乔新元看向焦芳,焦芳气得胸口微微起伏,严成锦连他的面子也不卖。

    “待本官入宫,再与他好好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