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从慎重开始 > 第569章 离经叛道的考题
    早朝,

    想起宫外大批书生离京,弘治皇帝看向严成锦“朕听闻,宫外之事,严卿家要如何处置?”

    百官侧目,此事,因严成锦担任主考官而起。

    返乡路途遥远,只怕考生来不及在三月,返回原籍,错失秋闱。

    严成锦躬身作揖,试题虽然出完了。

    但,距离秋闱,还有近三个月。

    不能交给礼部封卷,更不能在朝堂上提及,会出大事。

    “臣虽没有著书,但这次的策题,并不难,陛下可以昭告天下。”

    这个消息传出,能安稳住书生。

    李东阳低头沉思。

    看此子笃定的神色,想必,已出完考了。

    百官宛如被雷击中。

    “不会太难?难道,此子的已经将考题出完了?”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谁知是真不难,还是假不难?”

    殿中窃窃私语。

    弘治皇帝将信将疑。

    此子为了出题,连宅院都搬走了“司礼监传通政司,出邸报稳昭告天下。”

    “奴婢遵旨!”

    等百官退去,六部和内阁被留在大殿,关上殿门。

    朱厚照没见严成锦,不乐意了“老高何时出来?”

    今日,他去严府,发现府还在,人没了。

    老高搬走了,连他也不告诉,他特意来找严成锦,问他搬到何处了。

    小太监堆着笑意“陛下和严大人在商议秋闱之事。”

    朱厚照眸中放光,来了兴致,趴在敞窗上?扣了个眼睛?睁大眸子往里看。

    此时,大殿中。

    弘治皇帝看向严成锦?目光炯炯“严卿家的策题?出完了?”

    李东阳几人神色凝重。

    张升一脸正色,秋闱的策题事关礼部。

    北直隶的主考官通常会先到各府监考多次?才有可能被任命为京城的主考官。

    明初至今,京城的主考官?皆四品以上的大儒。

    严成锦不仅没有离开过京城?连大儒也算不上。

    严成锦看向李东阳几人,道“陛下佐证,若今日之事传出去,不是臣鬻题。”

    朱厚照眼前放光?使劲让耳朵贴着窗纸?听清楚要考什么。

    弘治皇帝颔首点头,三公和六部大臣神贯注。

    “臣这次策题,不是从四书五经中所出。”

    哗~

    嘶…

    各种吵杂的声音响起。

    明朝科举的考题,出自四子的书,以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这是定例。

    不管换成哪一个主考官,都需要从里面出题。

    不从里面出?这不就是改制了吗?

    张升脾气火爆“好啊,本官就料到交给你?会来这一出!不从四书五经中出题,你想从哪里出?!”

    “科举取士?为朝廷选举栋梁之才?历来如此?臣以为,此举不妥。”熊繍躬身。

    刘健颔首点头,想插几句话,却发现,差不多被说完了。

    李东阳沉吟片刻“你要从理学院中选取试题?”

    “下官不能说,陛下将主考官给臣,还望相信臣。”

    刘健生气地嗤鼻,你打太极呢?

    内阁和六部的大臣,除了刘健和马文升外,脾气都极好。

    可此时,不禁有些动气。

    不在四书五经中出题,还不告诉他们从哪儿出。

    严成锦略微低头,不敢说。

    从心学中出题,既然科举考的是圣人的学问,王守仁也是圣人,为何不可?

    儒学更重于礼,讲究反求诸己。

    心学更讲究研究和实践结合。

    而科学的发展,正是来源于大量的实践和实验。

    大明如今更需要心学。

    通过科举能将心学,推广至天下,且儒学和心学,并不冲突。

    就像语文和数学,并不冲突。

    只是,怕说出来会被大臣喷死。

    毕竟,王守仁还只是名不经传的书生。

    弘治皇帝思索片刻,对内阁和六部大臣“诸公退下吧,萧伴伴替朕将太子押走,朕知道他在外头。”

    窗户上的人影,就是朱厚照。

    刘健几人相视一眼陛下想与严成锦独议。

    纷纷躬身作揖,退出了大殿。

    萧敬想留下听听,可将弘治皇帝脸色严肃,应了声是,便退出去。

    “殿下,别偷听了,陛下让奴婢带您回东宫。”

    朱厚照背负着手,看了眼萧敬“本宫有急事要出宫,你就不必跟着了。”

    萧敬赔笑,你是要出宫散播消息吧?

    “殿下,宫中之事,万万不可外传。”

    朱厚照轻哼一声,不乐意了“放心,本宫知道分寸,不会乱说的。”

    大殿中,只剩弘治皇帝和严成锦两人。

    弘治皇帝看向严成锦,面色如常“你要从何处出题?”

    严成锦仔细思索片刻“臣出的题目,来自心学。”

    霎时,弘治皇帝感受到一阵凉意。

    从四肢汇入胸口,严成锦的回答令他十分错愕,以至于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心学是王守仁的学说,朕让他在良乡讲学,已是宽仁。

    “朝廷尊儒学为正统,其余皆为闲书,更何况心学是否有理,还未有结论!”

    严成锦看向弘治皇帝,迟疑“臣有一句话,或许会冲撞诸公和圣人,不知……”

    “你说!”

    “内阁的刘公三人,以及六部的六位大人,代表的是儒学。

    王守仁、宋景、谢丕、李兆番和汪机,代表的是心学,

    陛下认为,他们哪一方,更有功于朝廷?”

    王守仁屡次替朝廷征战,平定战乱。

    宋景不必说,火器和良乡皆出自他之手,大明的商业得以兴盛,与他有莫大的关系。

    汪机更不必说,救太后和朕有功……

    而刘健和谢迁等老臣,为治理天下,立下功劳无数。

    就犹如左膀和右臂,他评不出好坏来。

    可弘治皇帝想不明白“宋景等人,与心学有何关系?“

    “王守仁的心学,正是从宋景等人身上,所悟出的道理,知与行合一。

    臣不是质疑朱学,只是,该如何格物?或许,只有朱子自己才知道。

    没有具体方法流传于后世,后人就不能效仿,那么圣人的真理,便只有朱子自己知道。

    而心学不同,知和行合一,这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事。”

    “只是此事,还请陛下保密,臣怕百官会……”

    弘治皇帝沉默不语。

    此时,大殿外,李东阳几个大臣还未离去,心急如焚。

    科举试题,不从四书五经中出,要从哪里出,非得等这小子出来,问个究竟。

    良乡,官道上,

    一匹枣红色快马飞驰,朱厚照兴高采烈地拍着马屁,直奔良乡藏书阁。

    衙役知他身份不简单,将马牵到马厩里。

    藏书阁里的书生少了些,却依旧还有许多人。

    “本秀才有消息,秋闱有两道策题,不考圣人的学问。”

    大堂中一片哗然。

    四书五经考了近百年,突然不考了?

    质疑朱厚照的声音四起。

    朝廷刚才发出邸报,今年的秋闱考题,不会太难,怎么又变了?

    杨慎知道朱厚照的身份,忙问“小朱秀才,从何处得到的消息?”

    “那人的姓名,不能透露,尔等若不信,会吃大亏,本秀才手上有讲义,你们要不要?”朱厚照笑问。

    “杨兄,莫要信他,他就是想骗银子。”

    杨慎知道朱厚照是太子,摇头“小朱秀才与严大人相熟,他所言,应当是真的。”

    与严成锦相熟?

    书生们呆若木鸡。

    十年寒窗苦读儒学,突然告诉我等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