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从慎重开始 > 第341章 弹劾的反伤
    严成锦微微惊讶过后,恢复了平静。

    他十二时辰都受锦衣卫保护。

    一举一动,都有人向陛下禀报,宫里能查到的资料,早就被人翻烂了。

    萧敬走下来,将弹劾疏奏呈上去,大臣们露出好奇之色,许多官员弹劾严成锦,都会被反弹。

    渐渐地,大臣都不喜欢弹劾严成锦了。

    杨一清刚从陕西回来,还不知道此子是个铁疙瘩,踢他一脚,自个儿疼三天。

    前段时间,弹劾此子的李梦阳,现在不知到海南没有……

    李东阳无奈摇头,弹劾过此子的人,不是致士便是被流放。

    奇怪的是,此子的弹劾,让人挑不出骨头来,锦衣卫总能找到疏奏中的证据,并非构陷。

    御史的职责,便是纠察百官,此子行使职责而已。

    他与杨一清私交甚好,昨日方劝过。

    可疏奏已呈上去,说什么也无用了。

    说出弹劾的那一刻,杨兄必定已经在严成锦的弹劾名单之列。

    杨一清挺直身子,老神在在的站在大殿中。

    为了写这封弹劾疏奏,他半宿没睡。

    就是把弹劾的对象换成刘健,也要难受得满地打滚。

    众人的目光落在弘治皇帝的手上。

    只见,弘治皇帝把疏奏翻开,眉目之间并无多少表情变化。

    合上疏奏后,他淡淡地道“朕知道了。”

    杨一清如遭雷劈了一般,身躯微微颤抖。

    大臣们并无多少诧异,调查过严成锦的人都知道,此子平日极为无趣,连青楼都不去。

    叫他上门吃酒宴,总是推脱,下了值就回府,每日按时上朝,从不搞诗会茶会,寡淡如水。

    这叫人还怎么弹劾?

    太难了。

    “陛下……臣写了千余字,慢一些读才能看出问题来。”杨一清微微躬身。

    正常的程序应当是,陛下当庭伤饬此子,细数罪名。

    可他耗费了半夜写出来的疏奏,竟只换来了一句,朕知道了…

    萧敬偷偷暼了一眼,这疏奏写得实在毫无新意。

    严成锦与太子厮混,放在哪一朝,都能定出大罪来。

    可太子每日翻墙出宫,严成锦才是受害者啊。

    为此,严府还增高了院墙,朝里的官员都知道。

    也不怪杨一清,只怕,这是他唯一能搜寻到的严成锦的证据了。

    弘治皇帝放下疏奏,深吸一口道“谁还有事要奏?”

    临近年关,或许是下着大雪,送回京城的疏奏少了。

    李东阳三人这几日,坐镇内阁也看不见几封疏奏。

    严成锦望着弘治皇帝,陛下没提开丝路的事。

    弘治皇帝和大臣们在关闭海禁的环境下,生活了几十年,早已习惯这样的局势。

    突然提及开丝路,定会不习惯。

    开丝绸之路,良乡是最大的收益者。

    良乡拥有大批飞梭织机,手上有大量的生丝,开了丝路后,恐怕一匹生丝,都能卖到丝绸的价钱。

    “丝路断绝了一百多年。

    要回复西北的基础设施,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

    宫里修缮一座宫殿,都要花费十几万两银子。

    西北如此多的驿站、塌房和钞关,修出一条可以走商的路来,不知要花多少银子。

    陛下需深思熟虑,也可以理解。”

    严成锦估计,陛下过几天就会想出结果了。

    严成锦想不明白,杨一清为何要弹劾他。

    陕西苑马寺的战马翻了一倍,还要感激他呢。

    若不是择优育种推行西南,恐怕剩下的战马数量,还不够三千匹的。

    史料中,杨一清苦心积虑除掉了刘瑾,表面上看可以归为清官。

    但刘大夏也被称为清官,却私藏了海图。

    严成锦微微转头,朝杨一清看去,更加笃定史书不可信。

    史书说,杨一清长得奇丑无比,才不受重用。

    可眼前的杨一清,长得不没有马文升丑。

    杨一清的将才只比王越稍差一些,除去刘瑾后,当了三边总制,令九边安定了许久。

    下了朝后,

    百官从奉天殿出来,严成锦走快几步,对着杨一清道“敢问杨大人,为何要弹劾严成锦?”

    杨一清看着眼前人,穿着御史的绯袍,相貌俊秀,腰间还系着御赐的犀带。

    与他昨夜翻阅的资料,所描述一致。

    他愤愤道“你就是……”

    严成锦摇摇头“不是。”

    “你骗傻子呢!”

    见他如此坚持,严成锦点头“嗯。”

    可恶,此子竟当面骂他是傻子,杨一清很快平静下来,捋须道“你找本官作是为了那本疏奏?”

    严成锦已经确定,杨一清不认识他。

    “下官清廉如水,杨大人弹错人了。”

    “本官在西北呆了一年,如今一片安定,你谏言开丝路,到时马匪和番商都涌进来了,鞑靼和瓦剌若伺机进犯,定大乱不可,弹的就是你。”

    开了丝路,让西域诸国自由贸易,堪合就变成了无用之物。

    域外的匪盗可以自由进出关口,定会来扰。

    杨一清想得周,严成锦自然想到了,鞑靼会来犯。

    丝绸之路必定伴生匪盗。

    但这丝毫不影响丝路的繁荣。

    弘治皇帝也罢,杨一清也罢,皆习惯了西北的安稳。

    严成锦认真道“杨大人说的是,本官一直觉得杨大人是个人才,养马实在可惜了。”

    杨一清懵了,还以为跑过来会与他厮打一顿,而后威胁一句狠话。

    此子非但没有责骂他,还夸他有大才。

    这……这究竟?

    杨一清忽然有点自责起来,习惯性的谦虚,语气稍微弱了一些道“老夫的才德,自然不用你夸,休想蒙混过关。”

    严府,

    王不岁拿着新买来的桑地和新签的契书,正等严成锦下值。

    良乡丝织厂开后,便需要长期的供货商。

    “少爷,小的在江南买了一大片桑地,咱们自己也能产生丝了。”

    开了丝路后,最值钱的就是丝绸,王不岁入股的四万两银子,花在买桑地上。

    他还找了一批江南的生丝供货商。

    “继续采购生丝,有多少要多少。”严成锦说道。

    王不岁为难道“可是少爷,生丝的价钱已经快涨到三两银子了。”

    丝绸价格上涨,生丝价格也跟着上涨。

    严成锦在张家兄弟和散户手中买了一大批生丝后,导致江南生丝严重缺乏。

    “涨了也买。”严成锦说道。

    若是开丝路,涨到三两也是大赚。

    反正赔了,也是良乡商会和衙门的银子,何乐不为。

    想起家规,王不岁不敢多言,迟疑道“少爷,南昌有个丝商想要见您。”

    宁王总是撩他作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