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从慎重开始 > 第336章 致良知
    海图在大臣们手中传阅,曾鉴眼睛瞪得像鸡蛋一般大。

    画船体结构图,讲究整体的比例协调,船长、船宽和型深,以及龙骨的长度和倾斜角。

    一切皆有严格的规定。

    他一眼便看出来,这与典籍中记载,三宝太监的马船,毫无二致。

    刘健不可思议道“你是如何画出来的?”

    此子非工部都水司的官员,竟能画出一艘马船的构造图来。

    在三宝太监的舰队编制中,马船是第二大的海船。

    比大宝船稍微小一些。

    “下官在翰苑时,看过三宝太监下西洋的记载。

    又在良乡船厂观摩过一段时日,试了千遍,就把它画出来了。”

    严成锦脸色不变,弘治皇帝等人惊讶也是正常。

    马船的结构图繁细,都水司擅长造船的官员,也未必能画出来。

    船的构造图虽复杂,但也是人画出来的。

    只要有现成的图纸在,他可以画出来。

    掌握算学和物理,甚至比古人更简单些,只是花费了许多功夫,才记住第一张船的结构图。

    真画第二张,未必能画出来。

    这实在太有违和感了,大臣们一脸懵然地看着严成锦。

    一个都察院的御史,竟会画船构造图?

    像猪会打鸣一般,实在不可思议。

    但严成锦就站在大殿中,他们亲眼看着,萧敬送来了纸笔,严成锦从轮廓画出一张完成的图。

    此事,不会有假了。

    工部的几位主簿略感羞愧,端详着图纸,三宝太监的船图会以这样的方式重现。

    “你……你还会画什么图?”

    严成锦想了想,道“下官会画马船,自然会画其他的船,海船大同小异。”

    撂下这句话,良乡哪天做出大宝船,也不会再有人向陛下禀报。

    郑和的船队编制中,有大宝船、马船和战船,体型相差巨大,结构差异却很小。

    连用的材料都一样,只是取木头的尺寸有所差别。

    “兵部还有疑议吗?”弘治皇帝问道。

    秦竑微微摇头“没有。”

    王华站在人堆里,偷偷抹着眼泪,儿子的俸禄快超过他了,还得了陛下御赐的麒麟服。

    “王大人,恭喜呀。”

    “恭喜恭喜,本官发现,严成锦每次举荐王守仁,此子都会升官。”

    王华看向严成锦的方向,要不…一会儿跟老爷子上门道谢?

    从奉天殿出来。

    严成锦走下御阶,背负着手准备离去,王守仁上前几步,刘瑾心虚地紧跟在他后头。

    “老高兄,在下有一事,想与你商量。”

    严成锦回过头,看见王守仁朝他微微躬身,有些惭愧地问。

    “伯安尽管说就是,反正本官也不会答应的。”

    王守仁面色略微僵硬“老高兄猜到了?”

    严成锦抬手指着刘瑾“伯安兄想让我放过刘瑾?”

    “正是!”

    “本官和刘公公无仇,何来放过?”

    是没仇,可你总想弄死咱啊。

    刘瑾哭丧着脸,噗通一声跪下“咱叫刘瑾,咱有什么错?严大人就让咱活着吧,咱活在这世上,也不吃大人家的大米……”

    王守仁羞愧地再躬身“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者,不待虑而得者。

    在下定会好好教导他,不会危害老高兄的。”

    严成锦眸中露出诧异,这便是王守仁的致良知,说的是,人人都有良知,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发现它,有的人不能发现它。

    刘瑾看准时机,适时哭道“打死咱,也不敢谋害大人啊。”

    严成锦脸上时而愁云密布,时而舒缓畅通。

    思考了片刻,郑重地道。

    “先观察一年吧。”

    “………”王守仁呆若木鸡。

    等严成锦走远后,刘瑾掉转头朝王守仁磕头下“干爹……明年到期,您要再给咱续一年啊…”

    王守仁十分不喜这样的称呼,将刘瑾扶起来,道“还是称本官为王大人吧。”

    几日过去,弘治皇帝派人打探江南的丝价。

    传回的消息,却让他大失所望,丝价依旧没涨。

    “如今松江府的倭寇之乱,已经平定,丝价怎还未恢复?”

    弘治皇帝在御前走了几步,嘴中念念有词。

    李东阳道“严成锦做了上万台织机,良乡也产了不少生丝吧,严成锦运到哪里去了?”

    牟斌道“据下官所知,还都在良乡。”

    刘瑾已将三艘大船找回,弘治皇帝和李东阳想起严成锦说,此时,丝绸价格必会上涨。

    可眼下还无动静,不禁担忧起来。

    江南每年为朝廷贡献大量的税银,丝价一直极为稳定,竟会因王守仁平倭而发生变化,经济真是一门玄学。

    “或许严卿家只是宽慰朕,是朕当真了。”弘治皇帝唏嘘。

    严成锦胆小怕事,做事却极为稳重,他说出来的话,不经意间,与六部九卿一般,有了分量。

    ……

    东宫,

    朱厚照时刻牵挂着两千两身价银,不时便问严成锦。

    “老高,江南的丝价怎么还不涨?”

    一旁的刘瑾面色古怪,咱才去松江府一趟,殿下就让严大人忽悠了两千两银子。

    不管涨不涨,殿下这银子,怕是要不回来了……

    不过,他不敢说。

    “很快就会涨了。殿下可再投几百两银子。”

    严成锦信誓旦旦,显得十分自信。

    江南的士绅们应当更着急将丝绸出手,王守仁离开松江府后,必定有所动作。

    宁王在江南,也经营着丝绸生意,且据他在都查院查到的资料,规模还不小,若生丝价格掉了,他哪来的银子造反?

    十几日过去,王不岁从江南赶回来,喜不自胜道“少爷,丝绸的价格涨了,涨了二两银子。”

    严成锦略微诧异,才涨了二两银子。

    遂拿出来纸张,开始画分析图,为确保每一步都考虑到,将宁王、良乡、倭寇等关键字,写在白纸的开头。

    片刻之后,便找到了几个看似不起眼的因素。

    良乡造出鸭绒被,江南一带渐渐出现鸭绒作物的工坊。

    大冬天,大户人家对丝绸的需求减轻,对鸭绒类的纺织品,需求更甚。

    “少爷,咱们的丝绸可以卖了。”王不岁i不想将太多丝绸压在手中,生丝放久后,易脆,就不值钱了。

    “再等等。”

    王不岁有些急了,他入股了五万两啊,“少爷,江南的士绅都等着卖呢,晚了就不值钱了。”

    “不卖,还会涨的。”

    严成锦想打开西北的陆上丝绸之路。

    丝绸卖到西域的爪哇、大食和弗朗机等地,价钱会上升几十,甚至上百倍。

    这样一来,丝绸的价格将成倍上涨,江南和广东距离长安等地遥远,走丝路不划算。

    而良乡据西北较近,且常年有番商来往。

    此为开海禁的第一步,可是该如何像陛下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