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大明从慎重开始 > 第276章 夜访乾清宫
    回到宫中,

    严成锦来到都察院的值房,看见方学忙着整理宗卷,将河套的案子写下来。

    都察院终归还是查案的衙门,要将案子归档。

    不一会儿,御书房的小太监来传旨方学督工,修建长城。

    戴姗大喜过望,从怀中掏出几两碎银,打点来宣旨的太监。

    那太监和戴姗寒暄几句,便喜滋滋地回去复命了。

    “以往陛下都派太监去,这次竟想起咱们都察院,小方啊,你是咱们都察院之光啊。”戴姗摸着肚子喜不自胜。

    “不敢当,严大人在此,下官的慎重不足其万分之一,哪敢当得部堂这样夸赞。”方学低着头,谦虚道。

    严成锦坐在书案前,正对着窗口,可看见外头的庭院,太监拿着旨意来,又走了。

    戴姗转头看了严成锦一眼,笑眯眯地走过来“成锦,你谏得好。”

    我贱得好?

    严成锦有点懵了。

    戴姗正用老父亲般的笑容,感慨“修长城是大功,前朝迫于国库空虚,只修了辽东一段。

    如今,终于可以将西北的疆域补上了。”

    修长城是大功,前朝几个修长城的官员,都记录在翰苑的史籍中,流传后世。

    当官最看重的,不正是名声吗?

    自从严成锦来都察院后,业务是越来越多了。

    戴姗走后,方学走到他的书案前,低着头,欲言又止。

    “大人,下官没有督管过二百万两银子,实在是惭愧……”

    “这次去河套重要的,不是银子。”严成锦仔细揣测过,这次修建长城出现的种种可能。

    方学嗯了一声,一脸问号,有些不明所以。

    “是暴乱。

    百万流民瘫在荆襄,无事发生,到长城做苦力就不一定了。

    受士卒的管辖,极容易发生暴乱。”

    自古以来,修建长城都是一件积压民愤的事。

    为何要给流民发工钱,原因就在这里。

    “到了西北长城后,第一件事,便是先给流民发第一个月的工钱,再许诺,今后每个月都有工钱。”

    得了银子,再画一个大饼,大多数流民不会有异心。

    当然,有个别粗鄙的流民,有朱晖解决。

    朱晖带着京营的士卒督修长城,作用除了抵御鞑靼人进犯,其次就是防止流民暴乱。

    方学顿时找到了方向,这次去河套,最重要的,是不发生暴乱。

    其次是监督朝廷的银子的流向,以及银子是否都发到了流民手中,工钱不得拖欠。

    “下官再想一想,还有什么纰漏。”

    下了值,

    严成锦回到府中,一阵白烟笼罩着府邸,从远处看去,宛如起火了一般。

    这是,有人把府邸烧了?

    “何能,府上起火了?”

    “不是啊少爷,小的让下人烧了艾草,给府里驱驱蚊。”何能在少林寺时见过,邀功似的道。

    坊间有烧艾草驱蚊的方式,尤其是牛棚。

    “怎如此大意!你可知这样会引来火灾?轻则烧了一座府,重则可将京城都烧了。”严成锦皱着眉头“罚你抄严府做人小心经,一万遍。”

    上一世,一把大火,差点把一个国家都点了。

    防火为上。

    “少爷……少爷,小人……”何能苦着脸,仿佛被一盆冷水从头浇到脚,整个人都绿了。

    走进府中,严成锦看见一堆堆用铜盆,艾草冒着浓烟。

    春晓和千金两姊妹,正拿着蒲扇,轻轻扇动,不停轻咳。

    “把火都灭了!谁让你们点的?”

    春晓怯怕道“是……何哥。”

    严成锦对着何能道“罚半年工钱。”

    “少……少爷。”何能抱着严成锦的大腿,嚎啕大哭,半年的工钱就是十三两银子。

    “把这些铜盆里的火,都灭了。”

    春晓和千金连忙去端水,浇到铜盆里,又是一阵大烟。

    严成锦到了府外,等弥漫的烟雾散去后,才回到府中。

    府上的人被召集过来,严府家规又增多了一条火禁。

    夜里,

    春晓和千金给严成锦放洗澡水,严成锦问“何能呢?”

    “回少爷,在房中抄书。”

    自从严府做人小心经普及后,严府下人的识字率提高了,至少认得家规里的字。

    连庖厨的大爷大妈也会抄,这是进严府当家丁的最低标准。

    “出去吧,本少爷要沐浴了。”

    春晓和千金低着头,双颊微红,竟有些不舍的样子,慢慢退了出去。

    严成锦洗过澡,穿上自制式睡衣,舒适度点满那种。

    明朝的服饰,他如今都会穿,几乎不用人动手。

    “老高?”

    严成锦惊了一跳,只见朱厚照推开门火急火燎闯进来。

    “殿下这么晚了,还出宫?”

    朱厚照欲言又止,有些不好意思地道“父皇吃了本宫的黄金米糕,病倒了。”

    黑暗料理啊……

    “本宫来找汪机。”

    宫里的都是庸医,朱厚照听锦衣卫说,严成锦找这大夫看过病,能让老高看上的大夫,自然有过人之处。

    说起来,汪机还在刘文泰府上呢。

    严成锦命人去请汪机。

    三人到午门下了马车,径直前往乾清宫。

    进了门,严成锦便看见七八个御医,围在床榻前,弘治皇帝面色苍白,有些憔悴。

    张皇后扶着太后在一旁,一脸愁容。

    “你们这些庸医让一让。”朱厚照连忙招呼,让汪机走上前来。

    汪机被这阵仗吓住了,眼前的就是大明的皇帝,如何敢治?

    弘治皇帝微微睁着眼睛,被衾掀开一角,给御医号脉。

    “厚照,不可胡闹。”太后训斥道。

    “这大夫是汪大夫,孙臣专门请来给父皇瞧病的。”

    朱厚照把汪机拉到床榻边,几个太医连忙让开。

    张皇后看向严成锦,道“严卿家,这是你请来的?”

    “回禀娘娘,不如就让汪大人瞧瞧。”

    严成锦觉得不应该,弘治皇帝还有三年多的余寿,这次应该没有大碍才对。

    “一个坊间大夫能比得上御医?”太后皱着眉头。

    高手在坊间,绝活出草莽。

    只有时间才能见证,谁才是医术最高的人。

    严成锦知道,毫无疑问是汪机,他治不好,其他几个大夫也治不好。

    汪机坐下来,给弘治皇帝号脉,片刻之后,道“此乃中毒的迹象。”

    “胡说!宫中御膳,皆有人尝过才奉给陛下,怎会中毒?”太医驳斥。

    “诸类食物,有本身无毒,而混食后成毒者,若不慎食之,可伤腹脏而乱肠胃之气,可轻可重,各随其读为害。”

    汪机十分笃定,这就是食物中毒了。

    “可有化解之法?”弘治皇帝问道。

    从小生在后宫,由太监和宫女抚养长大,他一生见过太多人,一看就知道,此人忠实。

    “开一副药服下便好了。”

    汪机写了一副药,萧敬亲自送去膳房,催促着煎煮,不一会儿,端着淡金色的药汤回来。

    弘治皇帝喝了几口,片刻之后,顿感腹中的疼痛舒缓了一些。

    “皇帝觉得如何?”太后问。

    “好多了,让皇祖母挂心了,来人,送太皇太后回仁寿宫吧,朕无事。”弘治皇帝道。

    太后却对汪机十分感兴趣,问“你可是医药世家出身?为何哀家没有听过姓汪的名医?”

    汪机诚惶诚恐道“家父汪谓,只是在家乡小有名气的大夫,并非名医。”

    “严卿家,此人是你发现的?”张皇后问。

    “下官与汪大夫也是前些日子才认识。”

    严成锦知道,太皇太后宠幸两种人,一种是僧道,一种是御医。